[茶道茶艺] 请一把壶回家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作品名:美壶特惠 特好老紫泥德中壶 茶人醉爱 价格:点此询价
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辉煌的茶文化,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天然结为一体,茶的天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渗透渗出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内涵为世人介入和接受,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惟的深刻哲理,演变为民族的礼俗,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惟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同时融汇了儒、释、道哲学思惟的茶文化,又引申为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节、道德、情操之风范。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由于茶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门,培育、灌溉出了国民中庸、和谐的特性。而和谐的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不乱又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惟,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熟悉、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升华。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涵养,进步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糊口方式转化为糊口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天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惟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惟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惟的精髓,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惟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茶文化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惟,以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准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立场,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终极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惟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惟。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惟。茶文化与道家的渊源久远而深刻的,“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惟精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惟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需顺应天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茶人以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髓的灵芽,茶处水之间才是最好的施展。茶道是“天然”大道的一部门,茶文化从天然取得精髓,在这里与老庄信徒们的求得永生不死的“仙道”,发生了原始的结合。“天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恬澹超逸的心志,它与茶文化的虚静恬淡的本性天然吻合。同时茶文化中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惟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碉堡,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立场,“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因为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晋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惟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 “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很多禅林寺院生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惟的发展。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实在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同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景象形象,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惟,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相激相荡,相摄相融,出色纷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显得更为清高、更为闲雅,更有艺术品位。恰是在儒释道共建的一个思惟及流动的磁场中,文人们弘扬了茶道艺术,他们更多地以茶道启发灵感,静悟生命,晋升境界,充分体现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切掌握。
属于哲学范畴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题目,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题目的看法。人生观题目,关系到人毕竟怎么样怎样做人,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存在于社会。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流动,在熟悉天然、了解社会的出产与糊口中所形成的观点和立场。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天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详细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天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惟,与出产糊口实践相依托,与天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串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惟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道德意识: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涵养之道 ”。以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天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尺度和行为规范。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熟悉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由于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烈、质朴、清纯和清幽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结阳光雨露的精髓,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聪明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天然的本质特征渗透渗出到人们糊口领域,表现在人对糊口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聪明,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天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夸姣品质应与品德夸姣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尺度,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详细,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气愤,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以为,茶道的本质精华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道、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以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硕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再次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续了儒释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流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浸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空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自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糊口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立异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惟的完美表达。茶文化中这种以德为中央,正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惟,以及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正视修生育德的精神,在当今仍旧具有现实意义,在人们糊口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进步人的文化素质。
崇尚和谐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流动,创造人与天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释道的哲学思惟,又包括人们熟悉事物的立场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标准。“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惟的核心。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恰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儒家推崇的是不偏不倚,《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需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天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天然,保护天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支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夸大“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夸大,人假如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天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惟贯串于茶道之中,既是天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恬澹出生避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和”是人们熟悉茶性、了解天然的立场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髓,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出产糊口实践中所熟悉。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惟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天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惟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天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天然法则。“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标准。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仪。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惟,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仪在人们糊口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辑穆、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不乱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碰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同等、公然、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糊口,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和谐文化,建立团结辑穆、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启示人们要与天然和谐相处,保护自身生存的环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启发人们感悟身心的同一。把茶作为当今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不管是朋友相会,亲人团圆,商务洽商,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征着礼节、真诚、贞洁和热情。茶文化中的“和”、“敬”等,要乞降诚处世,敬人爱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不乱。茶文化中家庭茶礼提倡的是尊老爱幼,辑穆相亲,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风,小小的一杯茶以特有的亲和力,维系着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
崇尚节俭的作风: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惟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惟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两晋南北朝时,针对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士人夸豪斗富的豪侈之风,一些人就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靡之风。泛起了一些闻名的历史人物“以茶代酒“的故事。他们以茶待客,表示的是一种精神、情操。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浪费,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请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不管贵,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假如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惟,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假如用瓷、石则不耐用,假如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旧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管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锻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锻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做官,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山人,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慨,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仍有现实意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利用职权肆意挥霍,用公款大吃大喝。种种不正之风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严峻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引发了人们心理上一种不平衡。建设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弘扬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廉洁、节约的风气。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往中,提倡“清茶一杯”精神,以茶清政、以茶养廉,有利于倡导清廉俭德,制止奢靡铺张。
崇尚追求真实的精神:贵真,就是讲求人与天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同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真,是道家哲学思惟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天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天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天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前贤们解释人与天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天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茶的天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自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糊口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自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天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熟悉、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天然的熟悉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天然高度契合、和谐同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相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天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天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相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倦怠,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幽静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等于人与天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天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需有内在的心境。天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前贤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以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知己,止于至善;佛家以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惟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赏。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糊口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悄悄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悠然得意的人生之乐。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糊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修养和人格气力的铸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恬澹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气力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晋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天然赐赉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惟,构成互相联系同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惟和行为方式。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会在一起,形成了共鸣与认同。当今我们提倡建设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华,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现代社会的今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中,茶文化中注重道德意识,崇尚和谐精神,节俭作风,求真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茶文化的丰硕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育人,正视道德涵养,倡导无私奉献,对国家对人民担当责任,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惟资源,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进步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70 cc
泥料:原矿紫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230 cc
泥料: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40 cc
泥料:原矿降坡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70 cc
泥料:本山绿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周斌
容量:280 cc
泥料:原矿底槽清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奚亮
容量:200 cc
泥料:原矿紫泥
价格:点此询价
紫砂知识分类
- 宜兴紫砂
- 紫砂历史
- 紫砂名人
- 紫砂江湖
- 紫砂书籍
- 紫砂评论
- 紫砂壶价格
- 紫砂常识
- 走进紫砂
- 紫砂壶选购
- 紫砂壶开壶
- 紫砂壶养壶
- 紫砂壶设计
- 紫砂壶鉴别
- 紫砂壶型
- 紫砂壶视频
- 紫砂艺术
- 紫砂鉴赏
- 收藏紫砂
- 紫砂工艺
- 紫砂壶制壶工艺
- 紫砂壶制壶工具
- 紫砂壶陶刻
- 紫砂印章
- 紫砂术语
- 成型术语
- 鉴赏术语
- 行业术语
- 紫砂泥料
- 紫泥
- 红泥
- 绿泥
- 古铜泥
- 墨绿泥
- 红皮龙
- 黄金段
- 芝麻段
- 老段泥
- 黑泥
- 天青泥
- 大红袍
- 紫茄泥
- 降坡泥
- 朱泥
- 青灰泥
- 底槽清
- 黑星土
- 清水泥
- 段泥
- 黑疾星
- 紫砂壶与茶
- 茶叶知识
- 茶道茶艺
- 茶叶器具
- 茶诗茶文
- 茶史茶事
- 茶叶资讯
- 普洱茶功效
- 普洱茶泡法
- 工夫茶
- 名人与茶
- 铁观音
- 乌龙茶
- 书法
- 名人书画
热门资料
- 1 宜兴紫砂壶-新紫砂壶的保养和 291481次
- 2 非常详尽的实拍紫砂壶开壶过程 192914次
- 3 现代,当代紫砂壶名家排名 最 89286次
- 4 全手工紫砂壶的鉴别 65458次
- 5 顾景舟/顾景州底款,印款,印 28155次
- 6 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全) 23602次
- 7 宜兴紫砂工艺师职称名录全集 22443次
- 8 宜兴紫砂壶名家 周桂珍老师作 20364次
- 9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7921次
- 10 大红袍泥料 14812次
- 11 欣赏精品好壶时大彬、陈鸣远、 14415次
- 12 周桂珍紫砂印章及其作品欣赏 13826次
- 13 紫砂壶 壶型大全,真给力 13643次
- 14 怎么辨别紫砂壶化工壶 13400次
- 15 “文革壶”紫砂壶价格和收藏 12182次
- 16 2010年紫砂助理工艺师名录 11340次
- 17 紫砂壶鉴别九个特点 11126次
- 18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石瓢来源由 10430次
- 19 宜兴紫砂壶价格差距为什么很悬 10348次
- 20 什么是老段泥 10343次
紫砂壶型
- 1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7921次
- 2 紫砂壶 壶型大全,真给力 13643次
- 3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石瓢来源由 10430次
- 4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西施 8907次
- 5 常见紫砂壶壶型器型大全(图) 7354次
- 6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石瓢 7021次
- 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仿古 5988次
- 8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井栏 4952次
- 9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秦权 3932次
- 1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掇球 3835次
- 11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竹段 3621次
- 12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匏瓜与 3511次
- 13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龙旦 3196次
- 14 壶型大解说-井栏壶的由来和欣 3135次
- 15 壶型大解说-鱼化龙壶型的由来 2665次
- 16 发一部分紫砂壶型的来历 2331次
- 1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仿古如 2315次
- 18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仿古如 2314次
- 19 壶型大解说-秦权壶的来源和欣 2125次
- 2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报春 2078次
本站特约紫砂艺人
- 夏立
- 王石耕
- 查元康
- 徐建芳
- 许学芳
- 王伟
- 余仲华
- 朱永忠
- 范小龙
- 周洪彬
- 范国名
- 范泉明
- 王晓斌
- 庄伟平
- 徐浩
- 张秋平
- 朱牧清
- 王国强
- 张爱成
- 周斌
- 谭华斌
- 刘世涛
- 徐亚春
- 周路健
- 张听刚
- 曲峰
- 于洪霞
- 李彦雄
- 陆轶舟
- 蔡一强
- 陈进
- 龚涛平
- 何卫枫
- 万阗阗
- 酒虎
- 施小马
- 王健
- 廖未梅
- 耿其群
- 顾小英
- 许浒
- 吴行中
- 史云棠
- 王余平
- 郑新
- 杨一新
- 高湘君
- 丁洪顺
- 周定华
- 谈剑锋
- 范志峰
- 范磊
- 石丁
- 史金妹
- 蒋小彦
- 杨裴明
- 茶宠
- 蔡岩峰
- 邵惠雄
- 张云熙
- 吴杰
- 刘景
- 王孝新
- 许学军
- 谢曼伦
- 蒋小琴
- 盛益明
- 范国华
- 庄玉林
- 袁新强
- 尹君峰
- 吴靓
- 江友明
紫砂泥料
- 青段
- 石红泥
- 白朱泥
- 枣红泥
- 金桂砂
- 原矿底槽清
- 原矿紫泥
- 红皮龙
- 原矿段泥
- 天青泥
- 原矿降坡泥
- 原矿朱泥
- 原矿清水泥
- 本山绿泥
- 原矿红泥
- 青灰泥
- 原矿黑星土
- 原矿紫茄泥
- 古铜泥
- 黄金段
- 芝麻段
- 老段泥
- 原矿黑泥
- 大红袍
- 原矿绿泥
- 黑疾星
- 小煤窑朱泥
- 原矿墨绿泥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