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历史] 请一把壶回家
古代龙窑研究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作品名:美壶特惠 手工手制紫砂壶特好老紫泥容天壶 茶壶 茶具 单壶 价格:点此询价
古代龙窑研究
李 刚
(浙江省博物馆 310007)
摘要:龙窑是古代中国南方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但因没有文献记载,加之各地发现的古代龙窑均已坍塌成废墟,故诸如龙窑的焙烧方法、演化原因、排烟状况等问题成为长期困惑着人们的谜团。本文以对各个时期龙窑的观察为基础,以烧成条件、物理原理和计算数据为依据,并结合民俗学的有关资料,就古代龙窑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火膛移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窑身结构的变化受节能这一自然法则的支配、古代龙窑的尾部必定具有烟囱等全新的独到的观点。 www.findart.com
关键词:龙窑 火膛 空间 节能 烟囱
龙窑,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它频繁地在报刊书籍中出现,同时,在南方的丘陵山坡上时可见到龙窑那被光阴摧残后遗存下来的身躯;陌生,是由于遍览古代文献未见龙窑之名及相关记述,并且,无数次地盘桓于龙窑遗址旁却无法想像出它当年的全貌。恍惚间,这种熟悉和陌生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蓦然回首,才发现原先的陌生后面竟还隐含着许多未被人们探知的秘密,这正是当今古陶瓷研究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www.51pot.com
“火膛移位”溯源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从不相信占卦和谶语,亦常把津津乐道宿命论的人视为“事后诸葛亮”。然而,因诸事的巧合,我渐渐对内涵模棱、难以捉摸的“命运”敬畏起来,不敢轻易论之。20世纪70年代初,中学的“学工”活动曾把我带进陶瓷厂,当时除了对泥巴经火焙烧后变成坚硬而瑰丽的瓷器感到诧异外,我的注意力则是被那座隧道窑牢牢地吸引住了——用耐火砖砌筑的长长的窑室,底部铺设铁轨,在窑室的一端建有很高的烟囱,窑室的中段为焙烧区,火膛里燃烧的煤炭向窑室喷吐着熊熊烈焰,摞着装有瓷坯之匣钵的平板车,从烟囱的一端被送入窑室的轨道,然后再被后续的平板车缓缓地推向焙烧区,随着一辆辆装着瓷坯的平板车入窑,载着瓷器的平板车便从窑室的另一头渐次出窑。整个过程具有平稳均衡的连续性。而窑室内的气体始终由平板车的出口向平板车的入口方向流动,这样,焙烧区和经过焙烧区之平板车的余热被充分用来预热尚未进入焙烧区的瓷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成品率。这种科学的设计,令我大为赞叹。不料,数年后我因偶然的机会踏上了探索古陶瓷的行程,当年在陶瓷厂的观察和感受,竟对我的文物工作生涯颇有裨益。这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的?既然避谈“命运”,那就谓之缘分吧。www.51pot.com
在探索古代窑炉“火膛移位”问题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座隧道窑。古代窑炉的“火膛”是如何移位的,文献甚少记述。明代晚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了阶级窑的“火膛移位”焙烧法:“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方成陶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1)这条记载表明,明代阶级窑的“火膛”是从窑头依次向窑尾移位的;从《天工开物》的附图看,每一级窑的两侧各设一个窑门,故阶级窑每侧的“火膛”当有数十个;“火气又循级透上”,可以看成是对余热的利用,所以胎体厚重而需要充分烘烤的“绝大缸瓮”被放置在“最末尾高窑”。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龙泉当时烧造瓷器的龙窑进行了考察,发现一条全长21.7米的龙窑,两侧各有投柴孔18个,投柴孔的间距约1米(2),也是用“火膛移位”法焙烧坯件的。它是《天工开物》所述“火膛移位”烧造方法的活的物证。所不同的是,阶级窑由许多个窑室连成一体,火焰与热气通过窑室后壁下方的烟火道逐级流向窑尾,内阻大而流速较缓,有利于热能的充分利用;龙窑窑室内火焰与热气的流动阻力较小,流速较快,所以为了避免热能浪费,烧窑时窑门封闭,只按顺序开闭投柴孔作“火膛移位”。www.51pot.com
那么,“火膛移位”的焙烧工艺出现于何时呢?以往人们在对早期越窑窑址进行发掘后,认为西晋时期越窑已采用“火膛移位”法烧瓷。不过,这种推论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而是通过对龙窑长度变化的判断以及对废品生烧率的观察所作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调查上虞上浦、联江、皂湖、梁湖、百官等乡镇的东汉瓷窑遗址时,很少看到生烧的器物残片,如果生烧率低可以作为推断采用了“火膛移位”焙烧法的依据,那“火膛移位”工艺至迟在瓷器创烧成功的东汉中晚期已经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虞商代龙窑的发现,为探索“火膛移位”工艺的源头投射了光明。这座龙窑长5.1米,窑床最宽为1.22米,从窑址遗存的器物残片看,当时的窑温已达1200℃左右(3)。由于龙窑的保温性能较差,而燃烧物的有效火焰长度又有限(4),故要使长方形的窑室内的坯件全部烧成,则必须连续维持窑内的高温状态,这样,就得不断地向窑内添加燃料,同时还要将“火膛”从窑头通过设在窑室侧墙上的投柴孔逐步向窑尾移动。上虞商代龙窑的出土情况表明,商代窑工已经懂得用连续的高温分段烧成器物,并熟练掌握了“火膛移位”技术。因此, “火膛移位”的历史还可向前追溯。www.51pot.com
从本质上讲,古代与现代的龙窑,在结构、燃料、制坯原料、烧成温度等方面没有什么差异,因而综合上虞商代龙窑和现代龙窑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窑室平面呈长方形的龙窑,必定采用“火膛移位”法焙烧坯件,否则,加长窑室以增加装烧量的做法就变得毫无意义,并且是愚蠢的浪费。上虞商代龙窑的结构和遗物表明,它已是比较成熟的焙烧印纹陶的窑炉,换言之,不带有原始性的状况证明它不是最早的龙窑。由此可见,龙窑的形成时间应比已知的商代龙窑早得多,早至何时,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来解答。然有一点可以肯定,龙窑是从窑室宽与深大体相当的窑炉逐渐演变而成的,其标志性的变化就是窑室的加长,在窑室加长的同时,窑工自然会使加长部分的坯件按需要烧成,解决的方法只有在侧墙上设置投柴孔而进行“火膛移位”。所以,只要有龙窑,就有“火膛移位”焙烧工艺,两者堪称古代窑炉的“孪生子”。 www.51pot.com
如果把古代龙窑的“火膛移位”看做火焰与坯件的相对运动,那么便可真切地感觉到古代龙窑的技术生命仍在现代隧道窑中蠕动。区别在于,龙窑的“相对运动”是火动而坯件不动,“相对运动”的长度约等于窑室的长度;隧道窑的“相对运动”则是坯件动而火不动,“相对运动”的长度远远超过窑室长度而不受限制。此外,隧道窑毕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作用于坯件的火焰温度之均匀性、焙烧气氛之稳定性,绝非古代龙窑所能比拟。古代龙窑用投柴孔所作的“火膛移位”,决定了窑室温度的波动性和焙烧气氛的多变性(5),这就是导致胎土相同、釉料一致的瓷器出现千差万别的外观效果的根本原因。不过,事物总有二重性。在瓷器“重器不重质”的古代,龙窑(包括其他窑炉)焙烧温度和气氛的不恒定性,使得同窑烧成的颜色釉瓷器的釉面呈现出无数的色阶并形成许多种妙不可言的质感,这恰恰为瓷器审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倘若古代龙窑没有这种在烧成温度和气氛上的固有的“工艺缺陷”,青瓷就不会有“缥瓷”、“千峰翠色”、“秘色”、“粉青”、“艾色”、“绿豆色”、“生菜色”、“翠青”、“葱色”、“油青色”、“梅子青”、“冬青色”、“蜜蜡”、“湖绿色”、“海洋绿”等雅号,黑瓷就不会有“金兔毫”、“银兔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鹧鸪斑”以及“曜变天目”、“油滴天目”、“柿天目”、“虹天目”、“灰被天目”、“斑天目”、“珠光天目”、“夕阳天目”、“埋火天目”等美名。从某种角度说,这便是古代龙窑“火膛移位”技术留给人类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古人已杳然,而当今热爱艺术的人们,是否也应对古代曾使用“火膛移位”法烧制出不计其数的具有特殊审美价值之瓷器的能工巧匠心存感激呢?www.51pot.com
空间利用问题的探讨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笔下的雅士一边弹奏五弦琴、一边仰望长空远去之鸿雁的闲适情景。但不知一曲终结,鸿雁是否还在雅士的视野里?因为鸿雁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60~90公里。科学研究表明,鸿雁在高空快速飞翔时之所以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是为了利用前面的鸿雁扑打翅膀产生的上升气流而减少长途迁徙时的体力消耗。兀鹫、秃鹫、鸢等隼形目鹰科中的大型猛禽,为寻觅食物,能够长时间地在天空盘旋而很少振翅,这是它们利用地面上升气流而降低能量损耗的方法。飞禽如斯,走兽亦然。在食物相同的情况下,食草动物一般不会无端地耗费体力舍近求远,而食肉动物则会以静候、潜行等方式在最短的距离内捕获猎物。这种节约体能的行为,在动物界比比皆是,它似乎不是“本能”、“好逸恶劳”等概念所能解释得清楚的,只得姑且称之为自然法则了。在人类的活动中,节省能量消耗的自然法则同样广泛地起着作用。古代窑炉的空间利用便是一例。www.51pot.com
与所有事物一样,窑炉也是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那窑炉的原始状态究竟如何呢?解决这个问题宛似揭开人类起源谜底一样的繁难。而民俗学的调查手段,使人们获得了有助于认识窑炉起源的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从事陶瓷工艺研究的学者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曼斗寨观察到傣族用一次性“泥质薄壳窑”烧制陶器的情况——先把陶坯放在架子上,下面生火,烘干陶坯。然后在地上铺一层木柴和玉米棒,再把经预热的陶坯置于其上,随后将稻草覆盖在陶坯上,在稻草表面涂抹一层厚约1厘米的泥浆而形成“泥质薄壳窑”。点火后,用手指在“窑”顶戳几个直径3厘米左右的洞作为出烟孔。烧成后即扒开泥壳取走陶器(6)。这种烧陶的方法显然比在地面裸烧来得进步,它不仅有利于保温,而且使“窑”内的陶坯受火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成品率。但因整个操作过程费时、费力(7),故无“节能”可言。学者们认为这种“泥质薄壳窑”就是窑炉从无到有的原始形态。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窑”或“窯”均以“穴”为形旁,而“穴”的本义为“洞窟”,因而亦可以说最初的“窑”具有“洞窟”的特征。巧的是,在同一地区还存在着另一种烧陶方法——曼朗寨傣族在山坡上挖穴成窑,窑室直径约1.1米,上部敞开,以便装坯、排烟和取出陶器,一侧所设的两个“火膛”以火道与窑室相通。装窑时,用陶片把一个个陶坯卡在窑壁上,一次可装陶坯近80件。当升温到600℃~700℃时,用稻草封顶,借助稻草灰的保温作用,使温度达到800℃左右,然后停火。这种竖穴窑具有保温性好、窑室内温度分布较均匀的优点(8),并且烧成时间仅需2小时左右,比“泥质薄壳窑”约短7小时。然而,竖穴窑最明显的优点则表现在“节能”上——1.窑炉可以重复使用;2.窑室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即每一窑的坯件装烧量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其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里,制陶所需的原料、燃料、人力以及时间均十分充裕,根本无须考虑节约问题,故这种“节能”行为所体现的正是上述的自然法则,它仿佛栽培果树的人总希望每一棵果树所结的果实又多又美一样,尽管他有的是时间和力气去栽培更多的果树。 www.51pot.com
诚然,西双版纳并存的三种原始制陶法,为探索古代窑炉的起源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但古代窑炉的起源问题却并不能因此遽下定论。而竖穴窑装坯时的“空间意识”倒是古已有之的,其明确的标志就是龙窑的出现和发展。据考古资料分析,龙窑的前身应已是具有窑门、火膛、窑室和后部排烟孔的结构完整而科学的窑炉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陶瓷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于是窑匠以加长窑室、提高每窑产量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龙窑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应当看到,窑室的加长更反映了“节能”的自然法则——1.因窑室加长与“火膛移位”相同步,故装烧量可由窑室的长度自由控制,从而在空间利用与人力、物力的耗费上取得了最佳的平衡;2.在由前向后逐步焙烧的过程中,余热被充分用来预热后面的坯件,这不仅节省了燃料和获取燃料所需的人力、物力,而且还缩短了与第二“火膛”对应的窑室空间里的坯件以及后面所有坯件的烧成时间。以前人们认为龙窑窑身的不断加长,是龙窑发展完善的象征。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现象上看,自商代至宋元时期,龙窑的窑身确实越来越长,譬如:上虞发现的商代龙窑长5.1米(9),东汉龙窑长10米左右,三国龙窑长13.32米(10),慈溪发现的唐代龙窑长40多米(11),龙泉发现的宋代龙窑最长的为80米(12),福建建阳发现的宋元龙窑长达135米(13)。但这只是世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总体反映,并不是龙窑发展的必然规律。浙江萧山前山发现的春秋龙窑长13米(14),超过了7个多世纪以后的上虞帐子山东汉龙窑的长度;杭州郊坛下发现的第一条南宋龙窑长23.5米(15),比3个多世纪以前的慈溪唐代龙窑短17米左右;景德镇湖田乌鱼岭遗存的宋元龙窑长13米(16),其长度仅为建阳同时代龙窑长度的十分之一弱。这表明,龙窑的长度完全取决于对产量的要求,它的发展具有随机性和不平衡性。事实上,在东汉创烧出成熟瓷器时,龙窑的基本结构已臻完善,此后龙窑长度的变化只是在“火膛移位”等技术保障下的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www.51pot.com
龙窑“节能”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对窑室上下空间的利用。然在龙窑中是不能将坯件像竖穴窑那样堆摞的,这是由于龙窑保温性和烧成温度的提高,使陶坯的熔融度加大,因而陶坯在高温焙烧时的机械强度随之降低,若陶坯相叠压则会发生变形而增加废品率,从而造成浪费。对瓷器来说,如坯件直接接触,还会因釉面黏结而使坯件的成品率雪上加霜。窑匠当然不会这么做。他们对龙窑窑室上下空间的利用,是借助于各类窑具来实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越国中心地区的窑场中,原始瓷碗、盘等器物是用托珠间隔叠烧的(17)。东汉至西晋时期,越窑先后用三足支钉和齿口盂形间隔具叠烧碗、钵类瓷器(18)。东晋南朝时期,托珠成了越窑主要的叠烧间隔具。无论用哪一种间隔具叠烧,因受坯件在高温熔融状态中机械强度的限制,每摞坯件的叠压量通常只有数个,故窑室上下空间的利用还是很有限的。唐代开始,由于使用具有较高耐火度的匣钵装坯叠烧,所以窑室的上下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据考古资料推测,唐以后的龙窑窑室高度为1.8米左右,而匣钵叠置的高度则接近窑室的顶部。需要指出的是,窑业发展的水平总是优劣并存的。就在匣钵普遍使用之时,许多窑场因成本或技术的缘故,仍用托珠、泥条间隔而明火叠烧瓷器。大约在晚唐至北宋时期,越窑的制瓷技术传到了朝鲜半岛。从考古发掘龙窑遗址的情况看,9~11世纪朝鲜半岛的青瓷生产工艺是全盘照搬越窑的。然其在1.8米左右高的窑室内采用明火叠烧法烧瓷,却被有的学者看成是对越窑制瓷技术的盲目吸纳——“由于不使用匣钵又无其他支烧窑具,坯件的堆摞必定有限,所以窑室内离地面50cm以上的空间全部浪费,这对于中国工匠来说是很难接受的”(19)。这一错误的判断,显然是受了先前业内人士的无稽之谈的误导。因在浙江等地发现的古代龙窑,窑顶均已坍塌,所以无法得知它们(尤其是早期龙窑)的高度,致使个别专家浮想联翩:用明火叠烧坯件的龙窑,窑室不需要很高,装窑与出窑时,窑工是爬着进出的;早期龙窑可能是爬进去装窑,敲破窑顶取出器物的,等等。然这些观点的荒谬之处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爬”为手着地的动作,那坯件和烧成的器物用什么摆放、搬运?其次,坯件和烧成的器物为易碎品,爬着装窑和出窑能有多少完器?再次,敲破窑顶取物,比“杀鸡取卵”更糟,其结果必定是窑破器残。所有这些,难道符合“节能”这一自然法则吗?从已发现的古代龙窑窑室内壁上留有的厚厚的“窑汗” 看,古代龙窑除窑门、投柴孔以外的主体的构筑,是“一劳永逸”的(20)。而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和器物的人为破损率,明火叠烧器物的龙窑窑室也必定具有一定的上下作业空间,其最低限度不小于窑工猫腰随意挪步的高度。所以,朝鲜半岛古代窑场并不是“盲目”而是成功地移植了越窑的窑业技术,所谓“浪费”的空间折射出的正是“节能”的自然法则。有意义的是,朝鲜半岛开始用匣钵装坯叠烧时,窑工在一些青瓷和窑具上刻划了汉字,其中一件匣钵上铭有“奉化”字样(21)。奉化位于越窑的分布区,因而朝鲜半岛古代龙窑遗址匣钵上出现“奉化”的铭文,足以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www.51pot.com
另外,古代窑业的“节能”还体现在对窑场遗址的利用上。在越窑、龙泉窑等窑场的遗址中,每每可以见到不同年代的窑业遗存重叠、混杂在一起的状况。经考古发掘发现,慈溪上林湖荷花芯一条北宋龙窑是利用晚唐窑床改建而成的(22),而龙泉大白岸碗圾山遗存的11条南宋至明代的窑床,存在着晚期窑床叠压于早期窑床之上的现象(23)。可以认为,这是在窑场密集、窑业发达地区经常发生的情况。按一般的理解,不同时期的窑场建在同一地点,说明此地有丰富的制瓷原料、燃料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等。然而,这些都只是普通的因素。在越窑、龙泉窑等庞大窑系的分布范围内,适于建窑的处女地有很多,那为何得不到窑匠的垂青呢?显然,只有从“节能”等方面加以认识了。在山坡上建造龙窑,开辟并夯筑出斜度合适而平整的山地面积比窑床大得多,因为窑身前面和两侧必须有宽敞的供窑工进行装窑、烧窑、出窑等活动的空间,所以,仅建筑窑基这一项工程就是非常费工费时的。同时,窑炉附近还必须有用于舂捣瓷土、淘洗、沉淀、练泥、陈腐、制坯、晾坯、修坯、装饰、制釉、施釉、制作窑具、堆放窑具和暂存成品的空间,修筑这些地基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可见,窑匠选择废弃的窑场重新建窑,是为了避免大量的劳动力和财物的耗费。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窑址附近大多分布着一些自然村落,因而新建窑场可以从当地的居民中获得从事各种粗活的廉价劳动力。再者,从堪舆的角度讲,最初对窑场位置的选择必定符合求吉避凶的观念,故在同一地点后续建窑,自然可坐享风水之优势。总之,古代窑匠选择在窑场遗址上建造新窑,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多因一果”,但其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则是“节能”的自然法则。www.51pot.com
窑炉结构管窥
古生物学家通常能根据化石复原出该生物的二维图像或立体模型,而影视艺术家则能将之活灵活现地搬上银幕和荧屏。对业外人士来说,不存在像与不像的问题,这就好比 “画鬼最易”那样,因为谁都没有见到过鬼。但对行家而言,所关心的应不是简单的像与不像的问题,而是复原时所凭借的依据是什么。古代龙窑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风吹雨打,多已圮废为残缺不全的遗址,犹如古生物化石一样,若要完全复原它当时的形态,是根本不可能的,问题也在于可资认识其原貌的各种信息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然通过现有的资料以及事物的基本原理来对古代龙窑的结构加以揭示,是既有可能又有重要意义的。www.51pot.com
关于古代龙窑的结构,过去人们论之甚少,而对一些关键问题,或含糊其辞,或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中,窑门、投柴孔和窑尾的结构就是三个难点。虽然目前无法得知竖穴窑等原始窑炉与龙窑起源的关系及龙窑最初的形态,但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早期龙窑因窑室较短,故只有窑头一个窑门,这个窑门兼作火门,当“火膛移位”时,此门封闭,烧窑结束后再开启取物。随着窑室的进一步加长,为减轻劳动强度和降低器物的人为破损率,便在窑室的侧面设置窑门,此后,窑头的窑门便失去功能而变为与首个火膛有关的结构。据已发现的商代龙窑的结构分析,在龙窑窑室侧墙上设置窑门的时间应在商周以后,并且,这种现象只会在窑室达到一定长度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必须指出,窑头的火门被类似投柴孔的结构所取代的原因为:1.因火门太大而有过量的空气进入窑室,故使还原焰不能生成或维持,窑温难以提高(24);2.封闭火门不仅费力,而且时间较长,从而加大了窑内烧成气氛和温度的间歇性、波动性,这对烧制优质产品是不利的。从东汉成熟青瓷普遍用还原焰烧成的情况看,至迟在东汉,窑头投柴孔已是龙窑之完善的临时或固定的结构了。 www.51pot.com
实际上,古代龙窑结构中最关键的问题在窑尾排烟部分。如果撇开其他因素,单以燃料在窑内燃烧的状况而言,那么它便是一个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动态过程。在地面裸烧陶坯时,燃料中的有机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使周围的空气加热而膨胀,因其密度和比重小于外围的冷空气,于是开始向与地球引力相反的方向上升,它上升后产生的负压空间会由冷空气同步填充。当用竖穴窑烧陶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火焰不再是 “无约束”了,它经火道流入窑室,然后从窑室的上方逸出,其特点是:1.火焰、热空气的上升路线被限制为火膛→窑室→排烟口;2.排烟口高于火膛。这就好像把一根带有空气的管子置于水中,只要一头翘起,空气便会从这一头逸出,而密度、比重比空气大得多的水则会从低的一头管口流入,管子内即产生两种压力——空气流动的方向为正压,反之为负压。不妨将这种现象称为“管道效应”。在比竖穴窑进步许多的龙窑中,“管道效应”大幅度增强,这就意味着龙窑焙烧坯件时,窑内从前到后具有更大的正压。有一种理论认为,烧窑时“最理想的是全窑维持‘零压’操作。聪明的古代陶工把窑放成倾斜,全窑抽力近乎或等于窑内斜垛的阻力,维持‘零压’操作,避免了因正压太大而漏出热气和负压太大而吸入过量的冷空气,因此,龙窑内温度比较均匀,烧制出了高质量的陶瓷产品”(25)。事实上,烧窑时窑内绝不可能维持“零压”,否则就必须把排烟口或投柴孔(火门)封闭,这样,炉火很快就会因缺氧而“窒息”,焉能烧成器物?西双版纳傣族用密闭性不强、上部具有排烟孔的“泥质薄壳窑”烧陶时,不时地掀起靠近地面的泥皮以使空气被微弱的负压吸入“窑”内,加剧燃料的氧化反应,从而达到提高“窑”温、烧成陶器的目的(26)。与之相比,龙窑的焙烧温度要高出400℃强,这就要求燃料的氧化反应更为剧烈,也就是说,龙窑必定具有很强的“管道效应”。很显然,龙窑也罢,其他窑炉也罢,是根本不可能维持“零压”操作的。www.51pot.com
为了搞清古代龙窑排烟部分的基本结构,有必要对与“管道效应”相关的数据作一比较。这些数据系窑头与排烟口的高差除以窑身的水平长度所得的商。数据的大小与“管道效应”的强度成正比。景德镇曾用于试验的现代蛋形窑,长7.51米,烟囱高10.5米(27),高除以长的商为1.4。文献记载清代景德镇的窑炉“长圆如覆瓮,崇广并丈许,深倍之,上覆瓦如屋,曰窑棚,烟突立其后,崇二丈余,在窑棚外”(28)。该窑的烟囱高度除以窑身长度的商大于1。现代北方馒头窑烟囱的高度为窑室高度的3倍,据馒头窑的结构分析,烟囱高度除以窑身长度的商应大于1.5。由此可知,蛋形窑、馒头窑要获得高温并长时间地维持高温,其反映“管道效应”强度的比值必须大于1。那么龙窑如何呢?学者们普遍认为“龙窑靠倾斜坡度的大小来控制抽力,控制火焰温度和气氛”(29),故不需要另设烟囱。真的如此吗?这应对事实进行科学的观察,然后才能得出结论。龙泉山头窑有一条保存比较完整的宋代龙窑,斜坡长62.6米,水平长58.6米(30),用勾股定理算出它的首尾高差为22.02米,这个数除以其水平长度的商为0.38。繁昌柯家冲的北宋龙窑,斜长 57.5米,水平长53.5米(31),其首尾高差为21.07米,高差除以水平长度的商为0.39。杭州郊坛下1985年发掘的南宋龙窑,斜长40.8 米,首尾高差7.2米,水平长度为40.16米,高差除以水平长度的商为0.18。龙泉大窑的北宋龙窑,长30米,坡度17.3度(32),用三角函数算出它的首尾高差和水平长度分别是8.92米和28.64米,前者除以后者的商为0.31。吉州永和本觉寺岭宋元时期的龙窑,斜长36.8米,坡度12度(33),其首尾高差为7.65米,水平长度为35.99米,高差除以水平长度的商为0.21。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的北宋龙窑,斜长45.9米,坡度12度(34),其首尾高差为9.54米,水平长度为44.89米,高差除以水平长度的商为0.21。景德镇湖田乌鱼岭宋元时期的龙窑,全长13米,坡度 14.5度(35),其首尾高差和水平长度分别为3.26米和12.59米,高差除以水平长度的商为0.26。这些数据中,最高的为0.39,最低的仅为 0.18,由此反映的“管道效应”强度明显不能满足龙窑对抽力的要求,因此,为了使龙窑具有高温烧成瓷器的“管道效应”强度,必定在窑尾设置烟囱(36)。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还有以下四个方面。www.51pot.com
第一,现已发现的早期龙窑,长度都在10米以内,首尾高差也较小(37)。例如:上虞发现的商代龙窑,长5.1米,坡度16度(38),它的首尾高差只有1.41米。这么小的高差,是不能产生较大的抽力的,因此只有在窑尾设置烟囱才能获得高温烧成器物的“管道效应”强度。此窑产品具有的1200℃左右的烧成温度即是力证。
第二,江苏宜兴鼎蜀镇发现的一条以烧制青瓷为主的唐代龙窑,残长28.4米,窑床宽2.3~2.65米,该窑位于太湖边,窑基是人工堆积而成的,窑床坡度异常平缓,窑头为 2~4度,中段为5~8度,尾部为8~10度(39),首尾高差约3.7米,此数除以窑床水平长度的商只有0.13,若窑尾没有烟囱,不仅抽力微弱,无法烧成瓷器,而且在有逆向风或“火膛移位”至高于窑尾排烟孔的投柴孔时,火焰还会倒流。www.51pot.com
第三,据发掘结果看,古代龙窑的烧成段是一直延伸到窑尾的。上虞联江鞍山三国龙窑窑床的后段,遗存有承托坯件的支座(40)。上虞联江帐子山晋代龙窑窑床的尾部,遗存着许多承托、间隔类窑具(41)。龙泉金村北宋龙窑窑床的后段,排满了放置坯件的匣钵(42)。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它们均说明龙窑尾部烧成段具有1200℃~1300℃左右的焙烧温度。杭州郊坛下1956年发掘的南宋龙窑窑床后段,遗存有刻划花瓷器残片,其烧成温度甚至比前段遗存的精瓷的烧成温度还高(43),这不仅证明了窑室尾部确实亦是瓷器的烧成段,而且还说明了两点:1.龙窑尾部仍设“火膛”;2.龙窑尾部具有较强的“管道效应”。这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龙泉山头窑宋代龙窑的最后一个投柴孔距窑尾挡火墙6.94米,离地高度为1.35米(44),而窑尾排烟孔位于挡火墙的底部,它比投柴孔(进气孔)仅高1米多,这样的高差,产生不了烧成瓷器所必须具有的较强的抽力,所以,在窑尾挡火墙后肯定设有烟囱,按“管道效应”的比值计算,烟囱的高度应在5米以上。www.51pot.com
第四,虽然当今的制瓷业以更“节能”的方式把传统制瓷业挤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偏远的山区,古老的制瓷工艺仍在现代文明留下的狭小空间里延续着它那脆弱的生命。龙泉上垟镇源底村黄坞岗的一条现代龙窑,筑于临溪的斜坡上,长约24米,坡度为16.5度,窑室高1.8米,宽 2米,在窑室两侧窑壁上对称地设两排投柴孔,孔前后相距1米,离地1.1米,孔高12厘米、宽10厘米,最后一孔紧贴窑尾挡火墙,窑尾设有烟囱,高约5 米。此窑所烧产品为日用瓷和仿龙泉窑青瓷,烧成温度为1300℃左右。上垟镇木岱口的一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龙窑,长28米,筑于坡度为16.5度的山坡上,窑室高1.8米、宽1.7米,窑室两侧窑壁上每隔1.05米设一个投柴孔,孔离地1米,孔高9厘米、宽11厘米,最后一个投柴孔紧贴窑尾挡火墙,窑尾所设烟囱高7米。该窑现在主要用于焙烧仿古青瓷,所仿窑口有龙泉窑、耀州窑、高丽窑等,烧成温度为1300℃左右,产品胎骨坚硬,叩之声如金石。类似的现代龙窑,在龙泉宝溪、江山三卿口和广西等地亦可见到。这些用于焙烧瓷器的窑炉堪称古代龙窑的“活化石”(45)。因古今龙窑的焙烧温度基本相同,燃料的性质没有什么差异,窑身的状况亦大体类似,所以,窑尾的排烟结构必定相仿,其显著的标志便是烟囱。龙泉山头窑宋代龙窑尾部挡火墙后面0.8米处筑有一堵石墙,现在看来,挡火墙至石墙之间正是烟囱的位置所在。各地发现的古代龙窑尾部挡火墙后面的所谓“排烟坑”,其实就是烟囱的基础。由于排入烟囱的烟气会迅速降温,故烟囱内壁不易形成烧结面,这也是构筑烟囱的砖块、土坯不能保存下来的缘故。www.51pot.com
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古代龙窑的尾部均设有烟囱,其高度通常作为窑床首尾高差所具有的“管道效应”强度的必要补充。应当注意到,虽然龙窑窑身的加长可使首尾高差变大,但长长的窑室和纵向增摞的坯件、匣钵柱所产生的阻力均能减弱“管道效应”强度,并且,随着“火膛”逐步移向窑尾,投柴孔与排烟口的高差也同步减小,这就使得抽力不断变弱,故古代窑匠加长窑身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产量、减少能耗,而绝不是为了“加大抽力”,因为他们懂得,在窑床坡度确定后要加大抽力的惟一方法是设置高度合适的烟囱。就像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及其与之有亲缘关系的现生物种而将之复原那样,我则是通过对考古资料、物理特性、数据和“活化石”的综合分析研究,复原了古代龙窑的基本结构。当然,这不是用各类具体的信息来拼凑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以辩证法之画笔,轻蘸客观而零散的事实的颜料,勾勒出了古代龙窑的虽抽象却清晰可辨的轮廓。www.51pot.com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注释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喜咏轩丛书本。
(2)周仁等:《历代龙泉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3)《浙江上虞县商代印纹陶窑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4)宋代龙窑和现代龙窑投柴孔的间距表明,龙窑有效火焰的水平长度大约为1米。
(5)焙烧气氛是指焙烧过程中火焰的性质,分氧化焰、中性焰和还原焰三种。瓷釉中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对焙烧气氛较为敏感,同一种金属氧化物被不同性质的火焰作用时,便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焙烧温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冷却速度的快慢,对釉的呈色、光泽、透明度、结晶状况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www.51pot.com
(6)程朱海等:《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佤族原始制陶工艺考察报告》,《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7)地面堆烧陶器只需2小时左右,而用一次性“泥质薄壳窑”烧制陶器,非但“建窑”需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而且焙烧过程长达9小时左右。
(8)科莱寨佤族和曼贺、曼角、曼乍等寨傣族在平地露天堆烧陶器,虽然最高温度可达900℃左右,但保温不好,陶坯受火不均匀,生烧率较高。而“泥质薄壳窑”在保温性等方面尽管优于地面堆烧,然与竖穴窑相比又明显逊色。www.51pot.com
(9)《浙江上虞县商代印纹陶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1期。
(10)《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页。
(11)《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1期。
(1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640页。
(13)《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通讯》第48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秘书处1996年11月编印。
(14)《杭州发现春秋时代龙窑》,《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21日第1版。
(15)朱伯谦:《釉质肥润 珍世瑰宝——南宋官窑》,《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16)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17)李毅华:《浙江绍兴富盛窑——兼谈原始青瓷》,《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8)李刚:《古瓷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19)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20)所谓“窑汗”,就是窑炉内壁以及窑具表面上的高温熔融物,具有玻璃质感,通常在重复使用的窑炉内壁和窑具上才会形成,焙烧次数越多,“窑汗”也就越厚。我在龙泉上垟木岱口考察一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龙窑时,窑工对我说:“龙窑的墙身是永久使用的,窑顶则会因高温熔融而逐渐下塌,所以烧七八十窑后,窑顶就得重新构筑一次。”这对烧造频率不高的古代龙窑来说,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有的龙窑恐怕还未到重修窑顶的时候便已废弃了。www.51pot.com
(21)《芳山大窑》,海刚陶磁美术馆2001年版,第225页。
(22)《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1期。
(23)《山头窑与大白岸——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4)取代火门的投柴孔应与窑室侧墙上的投柴孔结构相似,据龙泉山头窑宋代龙窑的投柴孔平均宽度不到10厘米、高为7厘米的情况分析,早期龙窑投柴孔的面积大概不会与之相差太多。
(25)杨文宽、张祥生:《古代部分陶瓷窑炉初探》,《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程朱海等:《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佤族原始制陶工艺考察报告》,《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周仁等:《景德镇瓷器质量的改进和中间工场生产试验》,《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28)〔清〕朱琰:《陶说》卷一《说今·成坯入窑》。龙威秘书本。
(29)刘振群:《中国历代陶瓷窑炉和烧成工艺考证》,《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李知宴:《浙江龙泉青瓷山头窑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1年第10期。
(31)《所校联手繁昌惊现北宋瓷窑风貌》,《中国文物报》2003年4月11日第7版。
(32)劳法盛等:《浙江古代龙窑和窑具的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3)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34)《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1期。
(35)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36)必须看到,馒头窑、蛋形窑的“管道效应”强度相对于窑头火膛来说是固定的,即抽力不变;而筑于斜坡上的龙窑的“管道效应”强度却随着“火膛移位”而变化,若窑尾没有烟囱,窑室中段以后的器物会因抽力递减而无法烧成。
(37)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存的所谓“长窑”,平面形状极不规则,全长54米,“首尾”高差仅为 2.75米,“窑身”最大宽度近10米,“窑壁”最厚处达1.1米,“窑床”上有三个长条状的坑,最深处为1.3米,三个“窑门”的宽度为2.5~2.8 米,最宽处达4米,根据这些情况以及窑炉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我认为,此处遗存绝不是什么“长窑”,更与龙窑无关。设若它确为烧陶之所,那亦只是用较原始的方法集中堆烧陶器的具有遮雨功能的半敞开的隧道式建筑。资料详见:《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 84-87页。
(38)《浙江上虞县商代印纹陶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1期。
(39)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40)《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41)朱伯谦:《试论我国古代的龙窑》,《文物》1984年第3期。
(42)朱伯谦、王士伦:《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63年第1期。www.51pot.com
(43)陈显求等:《郊坛官窑粗瓷和黑釉瓷》,《古陶瓷科学技术》第一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4)李知宴:《浙江龙泉青瓷山头窑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1年第10期。
(45)木岱口那条龙窑的历史,一端连着古代,一端揳入现代文明,其基本结构(尤其是挡火墙后面的“排烟坑”)与上虞、慈溪、龙泉、云和等地的古代龙窑近似或相同。云和赤石乡麻垟村元明古窑址群中的一条龙窑,挡火墙后的长方形“排烟坑”四周壁面上留有烟炱,这说明流入这里的烟气温度已降至摄氏数百度。有两点值得注意:1.在龙泉上垟等地可以见到有的现代龙窑的烟囱的平面呈宽大于深的长方形,这正与上述的“排烟坑”的形状相同;2.麻垟古窑“排烟坑”底部放置匣钵的现象,在龙泉上垟源底、木岱口等处的现代龙窑的烟囱底部均能看到,我在考察时了解到,烟囱底部的匣钵是用来托烧釉石的,而釉石的焙烧温度为800℃左右,由此推断,古代龙窑“排烟坑”内的余热是被窑工充分加以利用的。这表明,现代龙窑的结构与古代龙窑大同小异,它也是古代龙窑具有烟囱结构的显证。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280 cc
泥料:原矿紫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200 cc
泥料:原矿底槽清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35 cc
泥料:老段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35 cc
泥料:老段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60 cc
泥料:老段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260 cc
泥料:原矿底槽清
价格:点此询价
紫砂知识分类
- 宜兴紫砂
- 紫砂历史
- 紫砂名人
- 紫砂江湖
- 紫砂书籍
- 紫砂评论
- 紫砂壶价格
- 紫砂常识
- 走进紫砂
- 紫砂壶选购
- 紫砂壶开壶
- 紫砂壶养壶
- 紫砂壶设计
- 紫砂壶鉴别
- 紫砂壶型
- 紫砂壶视频
- 紫砂艺术
- 紫砂鉴赏
- 收藏紫砂
- 紫砂工艺
- 紫砂壶制壶工艺
- 紫砂壶制壶工具
- 紫砂壶陶刻
- 紫砂印章
- 紫砂术语
- 成型术语
- 鉴赏术语
- 行业术语
- 紫砂泥料
- 紫泥
- 红泥
- 绿泥
- 古铜泥
- 墨绿泥
- 红皮龙
- 黄金段
- 芝麻段
- 老段泥
- 黑泥
- 天青泥
- 大红袍
- 紫茄泥
- 降坡泥
- 朱泥
- 青灰泥
- 底槽清
- 黑星土
- 清水泥
- 段泥
- 黑疾星
- 紫砂壶与茶
- 茶叶知识
- 茶道茶艺
- 茶叶器具
- 茶诗茶文
- 茶史茶事
- 茶叶资讯
- 普洱茶功效
- 普洱茶泡法
- 工夫茶
- 名人与茶
- 铁观音
- 乌龙茶
- 书法
- 名人书画
热门资料
- 1 宜兴紫砂壶-新紫砂壶的保养和 292306次
- 2 非常详尽的实拍紫砂壶开壶过程 193781次
- 3 现代,当代紫砂壶名家排名 最 89413次
- 4 全手工紫砂壶的鉴别 65575次
- 5 顾景舟/顾景州底款,印款,印 28254次
- 6 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全) 23981次
- 7 宜兴紫砂工艺师职称名录全集 22547次
- 8 宜兴紫砂壶名家 周桂珍老师作 20463次
- 9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7988次
- 10 大红袍泥料 15409次
- 11 欣赏精品好壶时大彬、陈鸣远、 14487次
- 12 周桂珍紫砂印章及其作品欣赏 13912次
- 13 紫砂壶 壶型大全,真给力 13727次
- 14 怎么辨别紫砂壶化工壶 13469次
- 15 “文革壶”紫砂壶价格和收藏 12278次
- 16 2010年紫砂助理工艺师名录 11393次
- 17 紫砂壶鉴别九个特点 11256次
- 18 什么是老段泥 10827次
- 19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石瓢来源由 10597次
- 20 宜兴紫砂壶价格差距为什么很悬 10427次
紫砂壶型
- 1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7988次
- 2 紫砂壶 壶型大全,真给力 13727次
- 3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石瓢来源由 10597次
- 4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西施 9005次
- 5 常见紫砂壶壶型器型大全(图) 7452次
- 6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石瓢 7079次
- 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仿古 6038次
- 8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井栏 5025次
- 9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秦权 4005次
- 1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掇球 3873次
- 11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竹段 3674次
- 12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匏瓜与 3561次
- 13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龙旦 3233次
- 14 壶型大解说-井栏壶的由来和欣 3192次
- 15 壶型大解说-鱼化龙壶型的由来 2713次
- 16 发一部分紫砂壶型的来历 2350次
- 1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仿古如 2341次
- 18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仿古如 2329次
- 19 壶型大解说-秦权壶的来源和欣 2192次
- 2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报春 2120次
本站特约紫砂艺人
- 夏立
- 王石耕
- 查元康
- 徐建芳
- 许学芳
- 王伟
- 余仲华
- 朱永忠
- 范小龙
- 周洪彬
- 范国名
- 范泉明
- 王晓斌
- 庄伟平
- 徐浩
- 张秋平
- 朱牧清
- 王国强
- 张爱成
- 周斌
- 谭华斌
- 刘世涛
- 徐亚春
- 周路健
- 张听刚
- 曲峰
- 于洪霞
- 李彦雄
- 陆轶舟
- 蔡一强
- 陈进
- 龚涛平
- 何卫枫
- 万阗阗
- 酒虎
- 施小马
- 王健
- 廖未梅
- 耿其群
- 顾小英
- 许浒
- 吴行中
- 史云棠
- 王余平
- 郑新
- 杨一新
- 高湘君
- 丁洪顺
- 周定华
- 谈剑锋
- 范志峰
- 范磊
- 石丁
- 史金妹
- 蒋小彦
- 杨裴明
- 茶宠
- 蔡岩峰
- 邵惠雄
- 张云熙
- 吴杰
- 刘景
- 王孝新
- 许学军
- 谢曼伦
- 蒋小琴
- 盛益明
- 范国华
- 庄玉林
- 袁新强
- 尹君峰
- 吴靓
- 江友明
紫砂泥料
- 青段
- 石红泥
- 白朱泥
- 枣红泥
- 金桂砂
- 原矿底槽清
- 原矿紫泥
- 红皮龙
- 原矿段泥
- 天青泥
- 原矿降坡泥
- 原矿朱泥
- 原矿清水泥
- 本山绿泥
- 原矿红泥
- 青灰泥
- 原矿黑星土
- 原矿紫茄泥
- 古铜泥
- 黄金段
- 芝麻段
- 老段泥
- 原矿黑泥
- 大红袍
- 原矿绿泥
- 黑疾星
- 小煤窑朱泥
- 原矿墨绿泥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