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江湖] 请一把壶回家
赵君:搞收藏的三个逻辑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作品名:美壶特惠 特好老紫泥德中壶 茶人醉爱 价格:点此询价
□ 詹皓︱文
上海的赵君春节送我一张老信笺,印着一枝玉兰,是贺新春的意思。老派文人虽然近几十年断了根脉,但风范还是如断骨接续,仍有勉强活动的可能。赵君说他近年来跟着别人收藏老信笺,他说,老信笺知音不多,赝品甚少,关键是市场不火,因此才收得起。
赵君在这里已经说出了他搞收藏的三个逻辑,懂老信笺的人少,没有什么仿品,价钱低,三个互相关联的逻辑,促成了赵君收藏的初步理由。
收藏讲究逻辑性,逻辑性不但是内心的喜好、文化的理念,更是投资的价值判断。
老信笺:收的就是稀缺资源
老信笺是宣纸文化的余脉,老信笺如同定制墨,虽为文人工具,却还留有文人的文气和精神印痕。其实,再往前推,中国宣纸文化作为人类非遗之一,也和茅台酒一样,是地域和工艺性极强的品种,泾县造宣纸使用特有的沙田长秆籼稻草和青檀树皮,加上泾县山泉水,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宣纸。南唐后主李煜曾造出天下无双的澄心堂纸,留存至今的已极为罕见,乾隆年仿制了澄心堂纸,乾隆纸今天在收藏市场上也一页千金了。创造了中国艺术品世界纪录的黄庭坚《砥柱铭》,据说就是用了南唐后主的澄心堂纸。
回到老信笺,其收藏逻辑一是袭承了老宣纸的文化余温,二是抚摸到了民国文人的精神趣味与质感,三是作为文房用品,老信笺品种花样繁多,甚至可以视为民国限量老版画。其实老信笺、老宣纸、老墨条、古籍善本以及民国老照片、连环画、老油画等,基本上处于仿品少,市场低迷乏人关注的状态,只要东西真,都可以视作稀有资源,古籍善本中,清代以上的已经一页难求,此收藏逻辑珍视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资源概念。
当代景瓷:定价体系完备
有一次碰到位年轻的收藏家,他说自己专收两大块——中国当代艺术和现当代景德镇陶瓷。完全不搭的两个品种,在他身上居然结合了起来。该藏家道出了他的收藏逻辑。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国际定位,市场接受度高;而中国现当代景德镇陶瓷虽然作品民俗成分强烈,艺术水准不高,但好就好在其市场的逻辑性强。在景德镇,工艺师、高工、省大师、国家级大师的市场定价十分明确,绝不会混淆。该藏家曾经以不到十万的价格买进了一位省大师的陶瓷作品,几个月后,该大师评上了国家级大师,同样的作品立马涨到三四十万。因为市场有严格的逻辑性,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就比较容易判断,即使对于现当代景德镇陶瓷的艺术价值还无力判断,但因为有了这个明确的市场体系,也就容易进入了。
依照这个逻辑判断,市场体系完备的紫砂壶、玉雕、龙泉瓷等现当代工艺品均有着良好的市场定价体系,其中一些品种的收藏性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阐发。
年轻艺术家:绑定优秀画廊
上述这位藏家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似乎和画廊很有关系,也许是当年画廊大力推荐他买的画,后来都呈无数倍地上涨,所以给了这位藏家莫大的鼓舞,时至今日,他选择当代艺术,仍然存在唯画廊是从的逻辑。
当然,他并不盲目听从画廊的推荐,他认准的画廊不多,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曾经做过非常好的艺术家,一路发掘,最后挖掘成画坛大腕。
另外,这些画廊都有非常高端的客户名单,拥有了高端客户名单,画廊得以将看好的艺术家予以分享,分享艺术家的作品和未来的升值空间,同时等于锁定了筹码——高端客户很少会随便抛售。如果画廊透露了新做艺术家的收藏者名单中有不少高端人士,多半会鼓舞这位藏家也放心收藏。比如近期他收藏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理由就是他在客户名单中看到了一位国际大艺术家的名字。
在这位藏家的逻辑里,当代艺术就是股票,股票能不能涨,涨多少,主要看入驻机构的实力,好股票如果捡不到筹码,机构也不会做。当代艺术家数量太多,艺术水准参差不齐,机构只选他们认可的,能操作的,因此,造成了艺术价值判断的无序,也因此让这类藏家只能唯画廊机构是从。
按此逻辑,选择优秀成功的画廊和经纪人,绑定他们长期签约的艺术家,同画廊一起分享可观的未来。但前提是,对画廊要有长期观察,同画廊操盘手交朋友,培养出足够信心。此逻辑对选择年轻艺术家有一定帮助。
中国当代艺术:收在无人问津时
而在欧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则是另一种逻辑。中国或者东南亚藏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逻辑,基本上还是跟在欧美之后,因为强势文化追捧,所以我也追捧,因为欧美收藏界力捧,所以我们力捧,无论收藏的数量多寡,中国以及东南亚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判断,至今仍唯欧美是从。
但欧美的藏家在十几二十年前,就找到了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强烈逻辑。他们从张晓刚等一大批当时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里,读到了当时中国美术体制外的一股野性,读到了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强烈体验和文化观照,读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真实。同时,凭借着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科学预测,对于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前景的高度信心,以及对于中国人均GDP 迈过3000 美金而将引发艺术品收藏长期热潮的预判,欧美藏家们果断下手,由此引爆的中国当代艺术热至今十年仍处于高位。
尤伦斯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由于眼光精准,在今年春拍上一鸣惊人,他们的收藏逻辑,在他们亲眼见到一批中国年轻艺术家呆在漏雨的蜗居里苦苦琢磨时就已经非常明确了。但尤伦斯夫妇同日后掀起大风大浪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他们只是收藏得早,他们的收藏逻辑影响了后来的欧美藏家,尤其是对冲基金。
欧美对冲基金介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也有着明确的逻辑。对冲基金的本质是将有限的资金效应最大化,以高风险博取高收益,他们一般采取杠杆效应,因此,他们操作的金融品种往往暴涨暴跌。对冲基金要的就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无限被放大,风平浪静的市场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而正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导致任何市场都会有波峰低谷,周而复始,他们只是通过杠杆效应把人性的弱点放大了而已。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在对冲基金介入后,马上变成了另一幅面孔。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大股东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透露说,1996年嘉德拍卖,张晓刚的作品首次出现在拍场,3 万多元流拍,当时有人劝他买下,陈说“我看不懂”而婉拒了。一件类似的张晓刚早期作品,去年已经拍到了5200 多万元。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差不多资历、水平的画家,因为庄家的不同,价格很可能差几百倍,这一现象,现在也出现于年轻一代艺术家领域中,签约和不签约,签大画廊大机构和签了小机构的,市场前景完全不同。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暴涨,这笔帐现在算到了国际对冲基金的头上。但对于国际对冲基金来说,资金放大操纵暴涨暴跌是他们的本性。而他们之所以介入艺术品,一是出于长期从事“高危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品种,所以选择了安全边际极高的艺术品;二是出于职业习惯,选择有暴涨潜质的品种,那些价值稳定的艺术品种,并不被他们所看好。
根据对冲基金的收藏逻辑,我们可以继续关注当代影像、装置、多媒体艺术,这些艺术品种理念新,一般藏家不容易接受“下咽”,容易被庄家取得话语权进而取得定价权,而且收集筹码十分容易。
吴冠中:看中美术史和华人国际地位
大连万达玥宝斋主人郭庆祥是收藏界的一门“大炮”,但他的收藏理念值得阐说。万达玥宝斋最出名的收藏莫过于吴冠中作品。郭庆祥一向表示要以美术史来指导收藏,尤其是那些对美术界有大贡献,美术理念上有大突破的人,吴冠中就是典型的一位。
郭庆祥之前也收藏过李可染、范曾等,但都不如吴冠中来得典型。吴冠中对美术界有“笔墨等于零”的颠覆性理论贡献,对美术体制有强烈不满——尽管他自己也身在体制内,且得益良多。他的作品更是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对国画的现代化所作的巨大努力和突破性成果。在当代华人艺术家里,吴冠中赫然排在前列,这批华人艺术家被国际认可,他们打通东西方文化,将中国文化以东西方人都习惯与接收的方式呈现,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辉煌的一页。
正是对于吴冠中先生美术史贡献的深入研究,导致了郭庆祥前后十多年孜孜不倦地收藏吴冠中优秀作品,只进不出,市场价位也节节攀升。郭庆祥还以同样的逻辑介入了杨明义、石齐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收藏,但规模、规格暂时都远不如吴冠中。
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使得收藏者心明眼亮,藏家要充分研究既有的美术史,心中更要有一部自己的美术史,因为美术史经常会出现“选择性的遗漏”,这给藏家带来了良机。循此逻辑,我们会看到赵无极、朱德群、朱铭等的收藏前景。
红色经典:绝品加情感
还有一路藏家对影响了他们童年和少年记忆的艺术品情有独钟。红色经典就是通过这批藏家让世人觉醒其收藏价值的。红色经典作品横贯30 年,画面中的种种,无不凝结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激扬了他们的生命乐章,这样的作品,饱含回忆与深情,其价值是金钱不能衡量的。
红色经典作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工艺美术等方面,目前主要体现在油画领域,出现了多件数千万的作品,董希文、靳尚谊、陈逸飞、陈丹青、陈衍宁等等,很多当年的画家现在甚至已经远离画坛,但他们的名字随着一幅幅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上拍或展出,再度回到人们的脑海里。
红色经典作品屡屡在拍场创出奇迹,其中有作品可以“绝品”论的稀有因素,也有满载共和国集体记忆与私人情结的人性因素,更有美术史无法回避的客观因素,因此红色经典仍将在收藏逻辑里占得一席之地。
按此逻辑,目前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老连环画、老宣传画、课本插图、时代照片等,不但这些印刷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更可重点关注画家的手稿原作,因印刷品的放大效应,原作将始终呈现更大的收藏价值。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70 cc
泥料:原矿紫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230 cc
泥料: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40 cc
泥料:原矿降坡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美壶定制老师
容量:170 cc
泥料:本山绿泥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周斌
容量:280 cc
泥料:原矿底槽清
价格:点此询价
工艺师:奚亮
容量:200 cc
泥料:原矿紫泥
价格:点此询价
紫砂知识分类
- 宜兴紫砂
- 紫砂历史
- 紫砂名人
- 紫砂江湖
- 紫砂书籍
- 紫砂评论
- 紫砂壶价格
- 紫砂常识
- 走进紫砂
- 紫砂壶选购
- 紫砂壶开壶
- 紫砂壶养壶
- 紫砂壶设计
- 紫砂壶鉴别
- 紫砂壶型
- 紫砂壶视频
- 紫砂艺术
- 紫砂鉴赏
- 收藏紫砂
- 紫砂工艺
- 紫砂壶制壶工艺
- 紫砂壶制壶工具
- 紫砂壶陶刻
- 紫砂印章
- 紫砂术语
- 成型术语
- 鉴赏术语
- 行业术语
- 紫砂泥料
- 紫泥
- 红泥
- 绿泥
- 古铜泥
- 墨绿泥
- 红皮龙
- 黄金段
- 芝麻段
- 老段泥
- 黑泥
- 天青泥
- 大红袍
- 紫茄泥
- 降坡泥
- 朱泥
- 青灰泥
- 底槽清
- 黑星土
- 清水泥
- 段泥
- 黑疾星
- 紫砂壶与茶
- 茶叶知识
- 茶道茶艺
- 茶叶器具
- 茶诗茶文
- 茶史茶事
- 茶叶资讯
- 普洱茶功效
- 普洱茶泡法
- 工夫茶
- 名人与茶
- 铁观音
- 乌龙茶
- 书法
- 名人书画
热门资料
- 1 宜兴紫砂壶-新紫砂壶的保养和 291481次
- 2 非常详尽的实拍紫砂壶开壶过程 192914次
- 3 现代,当代紫砂壶名家排名 最 89286次
- 4 全手工紫砂壶的鉴别 65458次
- 5 顾景舟/顾景州底款,印款,印 28155次
- 6 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全) 23602次
- 7 宜兴紫砂工艺师职称名录全集 22443次
- 8 宜兴紫砂壶名家 周桂珍老师作 20364次
- 9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7921次
- 10 大红袍泥料 14812次
- 11 欣赏精品好壶时大彬、陈鸣远、 14415次
- 12 周桂珍紫砂印章及其作品欣赏 13826次
- 13 紫砂壶 壶型大全,真给力 13643次
- 14 怎么辨别紫砂壶化工壶 13400次
- 15 “文革壶”紫砂壶价格和收藏 12182次
- 16 2010年紫砂助理工艺师名录 11340次
- 17 紫砂壶鉴别九个特点 11126次
- 18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石瓢来源由 10430次
- 19 宜兴紫砂壶价格差距为什么很悬 10348次
- 20 什么是老段泥 10343次
紫砂壶型
- 1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7921次
- 2 紫砂壶 壶型大全,真给力 13643次
- 3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石瓢来源由 10430次
- 4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西施 8907次
- 5 常见紫砂壶壶型器型大全(图) 7354次
- 6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石瓢 7021次
- 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仿古 5988次
- 8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井栏 4952次
- 9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秦权 3932次
- 1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掇球 3835次
- 11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竹段 3621次
- 12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匏瓜与 3511次
- 13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龙旦 3196次
- 14 壶型大解说-井栏壶的由来和欣 3135次
- 15 壶型大解说-鱼化龙壶型的由来 2665次
- 16 发一部分紫砂壶型的来历 2331次
- 1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仿古如 2315次
- 18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仿古如 2314次
- 19 壶型大解说-秦权壶的来源和欣 2125次
- 2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报春 2078次
本站特约紫砂艺人
- 夏立
- 王石耕
- 查元康
- 徐建芳
- 许学芳
- 王伟
- 余仲华
- 朱永忠
- 范小龙
- 周洪彬
- 范国名
- 范泉明
- 王晓斌
- 庄伟平
- 徐浩
- 张秋平
- 朱牧清
- 王国强
- 张爱成
- 周斌
- 谭华斌
- 刘世涛
- 徐亚春
- 周路健
- 张听刚
- 曲峰
- 于洪霞
- 李彦雄
- 陆轶舟
- 蔡一强
- 陈进
- 龚涛平
- 何卫枫
- 万阗阗
- 酒虎
- 施小马
- 王健
- 廖未梅
- 耿其群
- 顾小英
- 许浒
- 吴行中
- 史云棠
- 王余平
- 郑新
- 杨一新
- 高湘君
- 丁洪顺
- 周定华
- 谈剑锋
- 范志峰
- 范磊
- 石丁
- 史金妹
- 蒋小彦
- 杨裴明
- 茶宠
- 蔡岩峰
- 邵惠雄
- 张云熙
- 吴杰
- 刘景
- 王孝新
- 许学军
- 谢曼伦
- 蒋小琴
- 盛益明
- 范国华
- 庄玉林
- 袁新强
- 尹君峰
- 吴靓
- 江友明
紫砂泥料
- 青段
- 石红泥
- 白朱泥
- 枣红泥
- 金桂砂
- 原矿底槽清
- 原矿紫泥
- 红皮龙
- 原矿段泥
- 天青泥
- 原矿降坡泥
- 原矿朱泥
- 原矿清水泥
- 本山绿泥
- 原矿红泥
- 青灰泥
- 原矿黑星土
- 原矿紫茄泥
- 古铜泥
- 黄金段
- 芝麻段
- 老段泥
- 原矿黑泥
- 大红袍
- 原矿绿泥
- 黑疾星
- 小煤窑朱泥
- 原矿墨绿泥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